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名篇名句 > 朗读卖炭翁 白居易 正文

朗读卖炭翁 白居易

作者:古文学  时间:2017/12/18 11:49:57  阅读:次  类别:名篇名句

卖炭翁白居易朗诵:曹灿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1、卖炭翁:这是作者《新乐府》的第三十二首,题下原有小序:“苦宫市也.”
  2、辙:(zhé)车轮印
  3、系:(jì)挂
  4、伐薪:砍柴.
  5、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6、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用.
  7、辗:同“碾”,轧的意思.
  8、辙:车轮辗出的痕迹.
  9、困:累.
  10、市:集市.
  11、翩翩:轻快得意的样子.
  12、骑(jì)骑马的人.
  13、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4、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5、叱:吆喝.
  16、牵向北:唐代皇帝的宫殿在长安的北边,牵向北,指把炭车赶向皇宫.
  17、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18、惜:舍不得.
  19、绡(xiāo):生丝.
  20、系:挂.
  21、直:同"值",价值.
  22、卖炭的钱何所营:得到.宫使驱将惜不得:能够
  23、苍苍:灰白色

题解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句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开篇直接交代人物,介绍卖炭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的伐薪烧炭的生活,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一笔概括.“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往京师集市.作者没有交代老翁路上的情况,但可以想象,行进在冰天雪地中该是何等艰难.人虽然冻馁疲累,好歹总还满怀希望,因为毕竟天遂人愿,那些炭应该能卖个好价钱.这里文字虽简略,但比一一铺叙更富有感染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这时他才到达市场南门外,在泥泞中歇下脚来.“牛困人饥”互文:牛困,人何尝不困?人饥,牛自然也饥.作者不写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只用七个字,就把路远、车重、雪厚、人苦全部托出.至此,作者笔墨暂时收住,木炭能不能卖出,是老翁悬心的事,也是读者迫切想知道的结果.“市”,指长安的买卖集市,即东、西市.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裳的是头儿,着白绸衫的是随从.行文至此,作者笔锋一转,将画面切换,由远及近,通过一问一答,勾勒出另一组人物形象.“翩翩”,轻快的样子,笔调有些黑色幽默.“黄衣”、“白衫儿”,都是太监的服装.唐代宦官品级较低的穿黄衣,无品级的着白衫.所谓“使者”,这里指皇宫中派出来的采办.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出色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按理,小太监手里是不会有这种公文的,更不用说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书了.这里有讽刺之意,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那一车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宫使拉走.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烧成这一车千余斤的木炭,不知要砍多少木柴,翻越多少山头,忍受多少个日夜的烟熏火燎.老翁全要靠它卖钱度日活命,却这样被宫使拦抢而去.受压榨欺凌者难言的悲愤、辛酸,尽在点晴之笔的“惜不得”三字中.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边,说是用来充抵炭钱.“充”,抵偿.“炭直”,炭价.古代一匹有四丈或五丈长.系上牛头的纱和绫,合在一起最多不过三丈余.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
和《新乐府》的其他诗作不同,《卖炭翁》的结句没有“卒章显其志”,没有直接发表议论,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卖炭翁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社会上又有多少和他有着类似遭遇的人?这样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一大堆问题,让人们去思考.
评解
这是一首讽谕诗.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在内容上,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第二段,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他进城卖炭.第三段,自“翩翩”句至结尾,写炭被掠夺.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如《唐宋诗醇》卷二十所说:“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着一断语.”(陈才智)

译文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往京师集市.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便在市外南门泥泞的路歇息
  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裳的是头儿,着白绸衫的是随从.
  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
  那一车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宫使拉走.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
  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色生丝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边,说是用来充抵炭钱.
赏析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这篇诗没有象《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官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困牛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这篇诗没有象《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卖炭翁》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
  衣服单薄总该盼望天气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却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么呢?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可以想象得出来,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读到这里,我们觉得自己和这位老人更亲近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我们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
  然后笔锋一转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能有什么办法去对付呢!“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所换到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难道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劳动吗?这些宫使哪里是在买东西,他们简直是强盗.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该激起读者怎样的愤怒!读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两鬓苍苍的卖炭翁,凭着这点对他来说毫无价值的报酬,能够捱过那严寒的冬天吗?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但是,《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卖炭翁》的艺术性也是很高的.你看,诗人在开头八句里,先对卖炭翁做了一番总的介绍,介绍得那么亲切、自然,就像介绍自己家里的人一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然而深情的十四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他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同样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深刻地刻划了他的内心活动.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电影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灰尘满面、衣衫褴褛,使人触目惊心.
  这样介绍了以后,诗人就拣取卖炭翁的一次遭遇,来加以具体描写.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个大雪天里,这雪,虽然使他的身体格外寒冷,但却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虽然增加了赶车的困难,但也给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气就赶到了目的地.这是多么富于戏剧性的描写啊!卖炭翁满怀希望地赶到市上,却不急着马上把炭卖掉.他歇下来,也许还用衣袖揩一揩额头的汗水,蹲在路旁喘气.但是,谁能说他的内心会像他的外表一样平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好像一场悲剧以前短暂的沉默,这两句诗把人的心弦扣得紧紧的.接下去,诗人掉转笔锋,使故事急转直下,突然出现了两个宫使.白居易再次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他们骑着马反差.卖炭翁还来不及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已经把车牵向北去了.
  写到这里,诗人似乎不忍心再写下去了,他简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也不像《新乐府》中其他的诗那样,诗人没有出面来发议论.但正是这简短的结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
鉴赏
  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满足其腐朽豪奢的生活欲望,除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以外,还采取其他手段巧取豪夺人民的血汗.中唐以后,朝廷里经常派人到市场上去采购物品.他们一看到中意的东西,就随便付给很低的代价,或任意掠夺而去,有时还要物主把货物送进宫内,然后倒打一耙,向物主勒索“门户钱”和“脚价钱”.韩愈在《顺宗实录》中曾具体记载过一位农民用驴子驮着木柴到城里去卖,宦官见了口称“宫市”,只给了几尺绢,就把木柴抢去了,还要夺走他养家糊口的驴子,农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殴打了为非作歹的宦官.
  白居易在长安时亲眼目睹这类弊政,心情十分愤慨.在《卖炭翁》中虽然没能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但他敢于大胆揭露“宫市”的罪恶,把以皇帝为总后台的统治者贪婪暴虐的面目,用独具特色的诗歌形式反映出来,确是难能可贵的.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划.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同时,这样写使下文“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显得更加有力量,更能激起读者对狐假虎威的“黄衣使者白衫儿”的痛恨.
  一般叙事诗往往失之语言的臃肿和拖沓.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又准确.“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的“系”和“充”两个字意味特别深长,卖炭翁拒绝收受“纱”和“绫”,蛮不讲理的宫使硬把它“系向牛头”,“纱”和“绫”本不是“炭直”,巧取豪夺的坏蛋却把这在宫中无用的烂绸之类拿来充数抵价.揭露宫使暴行的另外两句诗中,诗人连用了五个动词,“手把文书”的“把”’、“口称敕”的“称”、“回车”的“回”、“叱牛”的“叱”、“牵向北”的“牵”.宫使一个接一个的动作,使卖炭翁没有回话的余地,从这五个急迫连续的动作中,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暴露无遗,同时,在对比之下,卖炭老人的悲苦形象也更加突出了.
  这首诗,在艺术上较多地体现了自居易《新乐府》的创作特点:形象鲜明,主题突出,语言通俗而生动,叙事简洁而完整.但也有它别具一格的地方:没有象另一组讽谕诗《秦中吟》那样,用“卒章显其志”的手法直接表明自己的爱憎感情,而是以事实和形象本身来显示作者的倾向性,留给作者丰富的想象余地,让读者自己去作结论.
原文改写
  天蒙蒙亮,昨夜的雪很大,地上积了足有一尺深.临街店铺的门板紧闭着,偶而一阵寒风卷着地面的雪花吹来,吹得门板呼呼作响.
  这时,静静的街上传来一声微颤的吆喝:“卖炭啦——卖炭——”一辆牛车载着一位蜷缩着身体的老汉正缓缓向前移动,老汉脸上灰扑扑的,额头上烟火熏染的乌黑与车上所载的木炭,很容易让人看出,这是一位靠终日砍柴烧炭为生的人,老汉身上的单衣显然抵不过寒风的凛冽,他又打了个寒颤,极不情愿地抽出褪在袖子里的那只长满老茧,沾满炭黑的手,挥了一下鞭子,又向前赶路了.
  天已亮了,路上的行人多起来,可买炭的人却少之又少,即使有人打探一下,价格也压得极低,老汉本盘算着用今天赚的钱买些口粮回去,再给自己添件过冬的衣服,可这样一来,便没指望了,老汉用疲倦的眼睛回头望了一眼这一车浸透他心血的木炭,又想起赶早卖炭的艰辛,不禁一阵心酸,眉头紧拧在一起,车行至集市南门已牛困人饥,只好在泥泞的路上稍作休息.
  得得,得得……马啼声由远而近.两个骑马人在老汉面前勒住了马,他们一路经过的地方小商贩躲的躲,藏的藏,一片狼藉.老汉对朝延宦官出来强买强换的行为也早有耳闻,正要驾车离去,“老头,慢着”,那个骑马的白衣人拦住了他的去路,老汉不敢反抗,试探地问:“大人有何吩咐?”
  白衣人开了口,说:“跟你做宗买卖.”边说边从行囊中拿出半匹旧锦绫和一丈棱,系在老黄牛头上,“这些,换你一车炭.”“啊!”老汉听后犹如五雷轰顶,苦苦哀求道:“大人,您可不能啊!这车上千斤的炭怎么也比这缎子值钱啊!你这样,不是要了我的命吗?”说罢抱住白衣人的腿,白衣人一脚把老汉踢开,去卸牛车.马上那个宦官大声喝斥道:“老东西你知足吧,我等依圣上旨意办事,你敢抗旨?”说罢,两人骑着马,拉着炭车往北去了.
英译
  TheOldCharcoalSeller
  Theoldmanwhosellscharcoal
  Cutswoodandfireshiswaresonthenanshan,
  Hisfacestreakedwithdustandashes,grimedwithsmoke,
  Histemplesgrizzled,histenfingersblackened.
  Thelittlemoneyhemakesishardlyenough
  Forclothingforhisback,foodforhisbelly;
  Butthoughhiscoatisthinhehopesforwinter----
  Coldweatherwillkeepupthepriceoffuel.
  Atnightafootofsnowfallsoutsidethecity,
  Atdawnhischarcoalcartcrushesrutsintheice;
  Bythetimethesunishigh,
  Theoxistiredoutandtheoldmanhungry,
  Theyrestintheslushoutsidethesouthgateofthemarket.
  Thenupcantertworider;
  Whocantheybe?
  Palaceheraldsinyellowjacketsandwhiteshirts;
  Theywaveadecree,hootthattheseareimperialorders;
  Thenturnthecart,hootattheoxanddragitnorth.
  Awholecartloadofcharcoal,morethanathousandcatties,
  Yettheydriveitofftothepalaceandhemustaccept
  Thestripofredgauzeandthetenfeetofsilk
  Whichtheyfastentotheox‘shornsaspayment

作者介绍
  这是白居易老年时的一张画像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赏析
《卖炭翁》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东府》五十首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衣服单薄总该盼望天气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却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么呢?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可以想象得出来,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读到这里,我们觉得自己和这位老人更亲近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我们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然后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能有什么办法去对付呢!"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所换到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难道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劳动吗?这些宫使哪里是在买东西,他们简直是强盗.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该激起读者怎样的愤怒!读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两鬓苍苍的卖炭翁,凭着这点报酬,能够捱过那严寒的冬天吗?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
《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但是,《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卖炭翁》的艺术性也是很高的.你看,诗人在开头八句里,先对卖炭翁做了一番总的介绍,介绍得那么亲切、自然,就像介绍自己家里的人一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然而深情的十四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他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同样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深刻地刻划了他的内心活动.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电影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灰尘满面、衣衫褴褛,使人触目惊心.
这样介绍了以后,诗人就拣取卖炭翁的一次遭遇,来加以具体描写.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个大雪天里,这雪,虽然使他的身体格外寒冷,但却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虽然增加了赶车的困难,但也给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气就赶到了目的地.这是多么富于戏剧性的描写啊!卖炭翁满怀希望地赶到市上,却不急着马上把炭卖掉.他歇下来,也许还用衣袖揩一揩额头的汗水,蹲在路旁喘一口气.但是,谁能说他的内心会像他的外表一样平静呢?"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好像一场悲剧以前短暂的沉默,这两句诗把人的心弦扣得紧紧的.
接下去,诗人掉转笔锋,使故事急转直下,突然出现了两个宫使.白居易再次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他们骑着马远远而来,样子很威风,衣著很神气,以及歇在泥中的样子,形成强烈的对照.卖炭翁还来不及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已经把车牵向北去了.写到这里,诗人似乎不忍心再写下去了,他简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也不像《新乐府》中其他的诗那样,诗人没有出面来发议论.但正是这简短的结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

赏析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其详情见韩愈《顺宗实录》卷二、《旧唐书》卷一四○《张建封传》及《通鉴》卷二三五),其受害者当然不止一个卖炭翁.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喝着困牛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这篇诗没有象《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入仕以前自代宗大历七年(772),至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802),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与此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自元和十一年(816),至大和二年(828).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
  自大和三年(829),至会昌六年(846).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见彩图河南洛阳白居易墓).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
  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000篇诗作,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情是诗的内容,言和声是诗的表现形式,义是诗的社会效果.他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感情活动,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策林》六十九).又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策林》六十四).认为情感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缘起于社会生活中的"事",密切联系于当时代的"政".因而,诗歌创作不能脱离现实,必须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卖炭翁》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东府》五十首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衣服单薄总该盼望天气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却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么呢?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可以想象得出来,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读到这里,我们觉得自己和这位老人更亲近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我们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然后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能有什么办法去对付呢!"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所换到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难道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劳动吗?这些宫使哪里是在买东西,他们简直是强盗.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该激起读者怎样的愤怒!读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两鬓苍苍的卖炭翁,凭着这点报酬,能够捱过那严寒的冬天吗?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但是,《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卖炭翁》的艺术性也是很高的.你看,诗人在开头八句里,先对卖炭翁做了一番总的介绍,介绍得那么亲切、自然,就像介绍自己家里的人一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然而深情的十四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他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同样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深刻地刻划了他的内心活动.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电影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灰尘满面、衣衫褴褛,使人触目惊心.
  这样介绍了以后,诗人就拣取卖炭翁的一次遭遇,来加以具体描写.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个大雪天里,这雪,虽然使他的身体格外寒冷,但却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虽然增加了赶车的困难,但也给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气就赶到了目的地.这是多么富于戏剧性的描写啊!卖炭翁满怀希望地赶到市上,却不急着马上把炭卖掉.他歇下来,也许还用衣袖揩一揩额头的汗水,蹲在路旁喘一口气.但是,谁能说他的内心会像他的外表一样平静呢?"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好像一场悲剧以前短暂的沉默,这两句诗把人的心弦扣得紧紧的.
  接下去,诗人掉转笔锋,使故事急转直下,突然出现了两个宫使.白居易再次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他们骑着马远远而来,样子很威风,衣著很神气,以及歇在泥中的样子,形成强烈的对照.卖炭翁还来不及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已经把车牵向北去了.写到这里,诗人似乎不忍心再写下去了,他简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也不像《新乐府》中其他的诗那样,诗人没有出面来发议论.但正是这简短的结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袁行霈)


推荐名著

《打火机与公主裙》插曲开机+电影官宣阿里影业实现影剧联动共振IP。华通电缆10月15日快速回调。CIMC:同意分拆子公司并在创业板上市的申请。朗盛药业(00503。HK)于9月29日斥资90.45万港元回购59.9万股。10月15日,左立制药盘中一度下跌5%。远大: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策略是什么?隆平高新10月15日开盘跌停。星巴克全球首家环保实验店“香绿坊”登陆上海。谷歌对欧盟反垄断罚款提起上诉。帕拉西奥 Rodrigue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法汉百度大会 2020百度世界大会,李彦宏谈到了什么?Siri语音 中文Siri怎么用 Siri中文语音助理趣味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