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诗文 > 《偶题三首(其一、三)》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原文、翻译及欣赏 正文

《偶题三首(其一、三)》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原文、翻译及欣赏

作者:古文学  时间:2017-8-14 10:39:29  阅读:次  类别:诗文 宋朝

偶题三首(其一、三)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解析】这也是两首借观览山川景物为寓托的说理诗。第一首写室内看山。此时门框如一幅画面,门外青山拥紫叠翠一般被锒嵌在门框这个画幅之中。作者儒巾危坐,终日不厌。其实是在思考问题。眼看青山云断,飞成细雨,洒落人间。作者却并不以此为止,而偏要追问那云是从何处来的。有人精心解释蒸汽成云的道理,并说明这道理古人尚不明白。其实古人未必全不明白,而且根本无须在此大作文章。这里作者不过用一种象征手法寓托一个道理。是说观察事物不能只注意现象而应深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才是读书治学的正路。第二首写的是作者闲暇漫步,随流水溯行而上,意欲寻觅溪水的源头。待到行至溪水源头之时,却又不能断定其源,于是产生一种怅惘的心情。为什么“行到源头”却又不能断定,这原因并不重要,无非作地理学上的深究。作者不过是借此设喻,作为一种象征手法的媒介。重要的是“始信真源行不到”这句,说的是真正寻到水源是不可能的。既以地理学观念说,今日关于长江、黄河之源尚有许多争论,何况古人。但这里的寓意仍然是一种哲理。具体地说,探求一种事物的真正原因是很难的。抽象地说,探求最终的真理是不可能的。从哲学上说,其中寓意有点类似今天所说的绝对真理是追索不到的。当然作者用的是象征手法,而任何比喻象征说明的哲理都是不精确的。但无论如何,“始信真源行不到”,这个“真源”,是象征真理的。末尾“倚筇随处弄潺湲”一句,表现了一种执着的追求精神。“随处”二字,是说充分利用周边的一切条件进行追求探索。“真源”是寻觅不到的,这一点明明知道也不去计较,仍然是孜孜不倦的追求,这才是人们应有的治学态度。

    淳熙甲辰仲春,精舍闲居,戏作武夷棹歌十首,呈诸同游,相与一笑(其六、十)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解析】朱熹这十首棹歌形式散淡如民歌,首曲总写,余每一歌写一“曲”(溪),随身之行,悠然自在,既得山川秀气,又发内心所感,确是奇诗。第六首前二句写山势高峻,云气幽深之景,抒写游兴。结尾“欸乃声中万古心”一句意蕴复杂。“欸乃”是渔歌,中有历代渔家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有命运抗争的挣扎与奋斗,有人生的苦辣酸甜的体验。而这些,往古有之,今日有之,将来亦有之。故作者称之日“万古心”。这句诗表明作为哲学家的朱熹,吟诗时也带着历史的沉思与哲学的色彩。

    第十首开篇以“穷”与“豁然”,以“桑麻”与“平川”隐括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意象,这无疑是歌颂一种和平、恬静、富庶的农家生活。本诗费解的是后两句,意谓如果渔郎还硬要舍此而再去寻觅通往“桃源”的道路,除非是人间另外有一个天地。这表明作者不赞成脱离现实而去追求虚无缥缈的理想,并且认为这种追求是徒劳。一般说来,任何理想都意味着对现实的否定,而朱熹是现实制度的忠实拥护者。他反对桃花源的理想世界,也就不足为怪了。然而,如果我们承认桃花源是农民的乌托邦式的理想,既便我们不赞成朱熹的观点,也不能不承认它的现实性。当然,我们绝不赞成朱熹对现实的美化,不仅是从当时的历史情况着眼。历史发展到今天,朱熹的社会思想注定错了。渔郎无须到另外一个天地去寻觅桃花源,只要把这个世界的剥削阶级消灭,眼前的天地就是恬静而富庶的桃花源。毛泽东作诗曰:“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就是这个意思。

华平与中信云网络共同出资建立医疗服务平台WarburgPincus收到法庭传票恩智浦宣布斥资18亿美元收购漫威通信芯片业务新三板退市的优酷再次提交港股IPO申请优酷因未就条款达成协议而终止收购优酷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三+H"又添一例:"嫁"A股估值19亿失败ikuyou转投香港上市蔬菜预制供应链平台"找食材"获8000万元A轮投资新三板策略报告:ikuyou拟在港股上市,独特渠道管控优质用户流量张玉龙:利率合并,深圳率先发力,涨的发令枪北京、深圳正式发文规范住房租赁资金监管禁止资金流向住房租赁公司深圳:商业银行将按交易参考价格发放二手房贷款,交易参考价格将定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