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名篇名句 > 前赤壁赋 苏轼 正文

前赤壁赋 苏轼

作者:古文学  时间:2017/12/18 11:49:48  阅读:次  类别:名篇名句

前赤壁赋
作者:苏轼朗诵:鲍国安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简介:
赤壁赋
chìbìfù
赋篇名.北宋苏轼作.有前后两篇.写于作者两度游览黄州(今湖北黄冈)赤壁(赤鼻矶)时.《前赤壁赋》较有名.赋中凭吊古迹,表达了作者对江山风物的热爱和旷达的心胸,但也有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

译文
壬戌年冬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写作背景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鉴赏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引自《评注古文辞类纂》)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赤壁赋》是苏轼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是苏轼思想成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他除了礼佛参禅,就去赤壁矶头欣赏自然,畅游长江.佛道思想的影响、天地灵气的启迪与对历史人物的深思,使苏子逐渐走出心灵的阴霾.而其重要的标志,就是这篇震烁古今的名篇──《赤壁赋》.
  文章开篇描写一幅如诗如画的月夜秋江美景: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的微波,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无际涯.面对迷人的景色,作者忘情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情个自禁地“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人间的一切烦恼、个人的不幸遭遇都一下子抛于脑后,他进人到一种飘飘欲仙的陶醉状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而正当“饮酒乐甚”的时候,箫声响起.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其实正是苏轼心迹的折射.作者忘情于月夜秋江,但没有忘身.“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桂棹”“兰桨”是文人的自喻,“美人”是理想君主的象征.苏轼“扣舷而歌”的喜悦背后隐藏着一抹哀愁──一个不被重用反遭迫害的落魄文人的幽怨.借客之箫声,他奏响了一支哀婉、凄切的心曲,“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潜蛟舞于幽壑,如嫠妇泣于孤舟,从而给原本优美的景色涂上一层淡淡的悲哀,为下文的主客问答奠定了基调.
  值得注意的是,赋文中的主客未必是两人,问答本身兴许就是苏轼内心的自我剖白.此时此景,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从眼前的赤壁,联想到三国的曹操,其用意颇深.曹操“固一世之雄”,曾“破荆州”“下江陵”,曾“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结果不也有“困于周郎”之时?“而今安在哉?”两相比较,自己不过一个“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的官宦小吏,曹公的身份、功业与自己可谓判若云泥.突然间,苏轼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仿佛一个寄生在天地之间小虫儿……字里行间,虽流露出人生短暂的思想,而实质却是其心理变化的一个转折──消极的思想深处正在酝酿“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内心骚动.只是,这“飞仙”与“明月”并非什么“求仙隐逸”,而是文人早年“忠君报国、经世济时”的理想.“知不可乎骤得”,苏轼此时才恍然明白,当年进谏神宗皇帝所说的“欲速则不达”正印证在了自己的身上.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接下来的这段精辟的阐述,可说是苏轼走出其心灵阴霾的真实写照.通过对水与月“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的深刻观照,作者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于是“哀吾生之须臾”没有了,“羡长江之无穷”消失了.他最终彻底顿悟“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多么开阔的胸襟!多么旷达的精神!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你瞧,这就是阴霾散尽的苏轼,“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这就是跳出炼狱的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赏析 
  苏轼是宋代的文学大家,他的文学主张及其创作实践.至今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文坛,他的诗文作品屡屡被选为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之中.自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他的诗文都深受执教者和受教者的喜爱.这种现象,在我国历代作家中.是少有鲜闻的.譬如屈原,其作品意义深远,影响亦大,但由于与现读者隔膜濛远,难以理解,所以其受欢迎的程度自然就低,其余还有那种应付之作,因某一特定原因硬塞进教材的,自然就更不可用于而语了.当然,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博大情深,深受人民喜爱的作家作品.如繁星翰海.但亲切如苏轼者,亦不为多.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虽经过各方讨论、论证,专家和权威部门审定,又有多篇苏轼诗文选入,此亦可证明苏轼诗文之不朽!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六课,是苏轼的《前赤壁赋》,课文题为《赤壁赋》,只在课文注释中标明,此赋为《前赤壁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都是苏轼游记文中的精品、极品其文学价值极高,实为我国古代游记文学的经典之作.
  前后《赤壁赋》均创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期间,两文都体现了作者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萎靡消沉,而是洒脱飘然,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
  《前赤壁赋》(即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所题《赤壁赋》,下文亦同)记叙了作者携客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夜游赤壁的情景,文章起笔不凡,一篇叙事写景之文,写的如此清新优美,情韵动人,不愧为名家大手笔.
  文章先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接着写作者与客夜泛舟于赤壁的所见所感.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日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江景,巧妙的组成一幅生动真切的画面.今人读来,犹有身临其境之感!接着,作者用极富浪漫色彩的笔调,抒写了自己与客夜的感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只有飘逸洒脱之人,才能领悟此景,也只有豁达脱俗之人才会有此感受,千年苏轼,真是不虚此行此游,其后情景定然更为精彩!
  有景如此,对景高歌,方为乐事.中国古代的文豪,大多与酒结下了深厚的渊源,曹操不是“对酒当歌”么,陶渊明不是“把酒东篱下”而“悠然见南山”么?还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苏轼自然是不会例外的,“于是饮酒乐甚,扣船而歌之”.真乃神仙胸襟,好不令人神驰心漾!而后且饮且歌,歌词清丽,而客又吹洞萧而和之,真是良辰美景,诗酒兴会,乐亦无穷也.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巧妙地将乐转入悲来:“洞萧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洞萧之声浑厚低沉,本是其音色特征,所以由此转悲,实属意外之自然.此时作者又以夸张之笔,对举之句,极写了洞萧之悲的感染力:“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文中洞萧之声悲,实则暗喻作者心中之憾,此乃作者因“乌台诗案”负“莫须有”之罪名,被贬谪黄州,使其雄才难展,壮志难酬,对一个“此心耿耿,归于忧国”的有志有才之人来说,实是人生之大憾.憾则憾矣,但作者并不因此消沉,而是积极的自为开脱,保持乐观的心态,因此也就有了下文的与客对话;作者问萧声悲的原因:“何为其然也”客人对“悲”的解释:一是想到当年赤壁之站的风云人物都已一去不返,何况我辈等闲之人呢?二是广阔的天地和悠悠不尽的长江而感到人生之渺小与短促,于是乎,悲从中来.这段客人的答话,其实是作者政治上失意后所产生的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的真实流露.这样说来,似乎与前文有些矛盾,其实不然,苏轼睿智之人,七情六欲自然丰富于常人,对景生情,触发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时消极情绪,亦属自然.最为可贵的是,他能从此消极情绪跳出来,转入理智和超然.此段文字,文气充沛,感情深沉,为逼出下文主人对客人的劝慰作了充分的准备.
  于是也有顺理成章地有了下文主人对客人的劝慰,着重的表现了作者“变”与“不变”的相对主义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念,这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这其中,虽然有作者纵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消极思想,但更主要的是一种旷达,一种洒脱,一种理智和超然,这实在是常人难及的,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者常十八九.尽人事而顺自然,这实在是一种大彻悟、大智慧.正因为苏轼如此,方成就了千古文豪!直到今天,这依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最后一段,文章以主客开怀畅饮,由悲伤又转到了快乐,和文章开头相呼应.
  总览全文,通篇紧紧围绕着明月江水之景,进行叙述、描写和议论,在叙述中议论,使文章富有思致和理趣,在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使文章情趣顿生,使全文达到了情、景、理的完美而和谐的统一.同时文学构思新颖,层次井然,波澜起伏,首尾呼应,奔放而又自然,流畅而富于变化,情景交融,如诗如画,极富美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推荐名著

股权性投资名词解释 第十章股权投资基金的行业自律600662 600662 600895 601872这3个股下周一的走势会怎么样啊,请高手指点一下啊!红筹企业上市创业板需具备哪些特征 关于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及影响因素,应该如何分析?财务管理案例 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的案例什么叫红筹股回归 什么是股权退出?在股权转出前撤回投资款,属于抽逃出资行为吗?华福证券官网 这一刻,我等了七年我不想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我只想拿回我失去的一切贾跃亭之王的回归?上证50指数的构成 大盘蓝筹 大盘盯着上证50,小盘成长型主动基金,美股纳指100。白酒低估分批满仓白酒,都高估转债基,这样可以吗?认清风险特征,准备攻守兼备的量化投资工具中材国际股吧 股票中材国际收益也不少啊,为什么屡创新低,是怎么回事,什么叫红筹股票 IPO案例学习笔记:【康龙化成】红筹回归A股上市的最新典型案例新浪股吧 不要再被骗了!ACI、ISF等国际注册营养师不被国家认可!负债率是指 应收账款资产负债率攀升!国潮“出圈”背后李宁业绩成色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