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名篇名句 >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正文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作者:古文学  时间:2017/12/18 11:50:16  阅读:次  类别:名篇名句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毛泽东朗诵:方明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注释
  井冈山、黄洋界:见《西江月·井冈山》的注释.
  三十八年:这是从一九二七年九月毛泽东上井冈山算起.二九年初毛泽东带兵下山,至此时已离开井冈山三十六年.
  可上九天揽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题解
  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二日,毛泽东乘车重上井冈山,并在山上住了八天.五月二十九日,他在井冈山前的小坪场上接见了当地干部群众一千七百余人.
赏析
  自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至今(即1965年5月),屈指算来已有38年了.而第二年(即1966),“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要轰然发动.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1965至1966这一年中,内心蕴含了多少风云,激起过多少波澜……
  上阕,诗人一来就凌空扔出五个掷地有声的大字:“久有凌云志”,这几个字有怀念往昔从小到大的远大革命抱负,也有展望今天及未来的更壮阔的继续革命的理想.接着立马让这“凌云志”落到了实处,这“凌云志”并非书生谈兵,随空远飘,而是脚踏实地,从千里之行始于脚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最基本入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二句接应前句,点出是诗人因久有壮怀之志所以才重上井冈山,不仅在此承接了年轻时的“凌云志”,而且铺展表达了诗人今天及明天的“凌云志”.诗人告诉我们他就是这样永怀长生不老的“凌云志”再上井冈山的,再以井冈山之豪气充沛诗人的万丈豪情,为继续革命要在苍茫青山之间重贯一股英雄真气于磅礴的心田.
  接着诗人展开了远行千里来寻故地并感受到,当然也看到了面貌一新的井冈山.这是解放后的井冈山,四处是黄莺婉转高唱,燕子轻盈飞舞,流水潺潺如音乐,宽阔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这一切都为我们艺术地呈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果的新山水画图.诗人这时又油然产生了“今日得宽余”的闲庭信步之感叹.
  然后诗人笔锋又一转再展当年豪情:“过了黄洋界,险外不须看.”那意思是当年的黄洋界血与火的战斗险关都已闯过,今后还有什么险关可畏惧的呢?诗人借这二句表达了他敢于向任何艰险、任何敌人挑战的英迈之气.的确如此,据当时陪诗人上井冈山的随行人员回忆:“他老人家不顾一路乘车的疲劳,风尘仆仆,登上黄洋界.黄洋界上,阳光灿烂,显得格外壮丽.毛主席他老人家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久久不离.”这幅诗人伫立远眺图足以说明诗人当时“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澎湃情怀,这是多么美丽、高尚、伟大而又浪漫的情怀,这是所有凡夫俗子所不能想象也无法理解的.
  下阕,诗人以对当年的记叙开头,连续三句展现了井冈山以及整个革命斗争时期的红旗漫卷,风雷激荡的壮阔场面,而这就是人间,这就是革命的必然!接着诗人抚今追昔,发生雪泥鸿爪、白驹过隙之慨叹.38年了呵,这是多么漫长的时间,这中间又历经了多少牺牲,多少磨难……但对于时间长河来说(或对于此景、此情来说)又是如此短暂;它是一刹那,是“弹指一挥间”,犹如抽一支香烟,仅几分钟就灰飞烟灭了(而毛主席是很爱抽烟的).
  接下来,诗人对即将到来的斗争以及将来的斗争再抒大无畏的壮怀之志:可以飞升到长空去摘月亮,也可以扎入大海洋里去捉拿鱼鳖,然后谈笑风生、高奏凯歌,得胜之师欢天喜地班师回朝.诗人在这里将内心的潇洒与雄奇抒发得酣畅淋漓.接着最后二行诗人向自己,也向我们及全球表明一个朴素平常的道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诗人的潇洒、雄奇以及凌云壮志并非是空的,而是很实在的,因为他比一般人更有一颗平常的心,更懂得去实行那些看上去为一般人不屑的极其朴素简单的道理.
  而且,从诗艺上说,这最后二行也很犯险,弄不好就是大白话,但在这里却给人有一种坚实有力回肠荡气的深刻哲理.这一艺术特点正好符合清代钱泳《履园谭诗》中所说的:“口头语言,俱可入诗,用得合拍,便成佳句.”毛诗中的这一以口语入诗的特点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也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艺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毛泽东修改《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6年1月号的《诗刊》.同时发表的还有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念奴娇·鸟儿问答》.《人民日报》及全国各大报都及时转载了这两首词.
正式发表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是这样的: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然而,这首词从写成初稿到正式发表,历经11年之久.这期间,毛泽东对初稿作了几处修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毛泽东修改这首词的情况是这样的:
  1965年5月下旬,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他于5月22日到达井冈山,29日上午下山.5月25日,毛泽东在井冈山宾馆115号房间,写下了这首词.27日下午,汪东兴将中央送来的文件拿到毛泽东房间去,看到毛泽东正在对初稿进行推敲.汪东兴问:“主席,这首词发不发表?”毛泽东说,再放一放.两天后,即5月29日晚,毛泽东下山住在吉安交际处(现吉安宾馆),汪东兴还向陪同的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处书记刘俊秀展示了毛泽东这首词的初稿.
  同年夏日北京的一天,时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的邓颖超陪同毛泽东接见外宾后,闲谈起来.她问毛泽东最近有没有新写的诗词,说:“很久没有读到主席的新作品,很希望能读到主席的新作品.”为此,毛泽东便在当年的9月25日,将新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两首词,加上“词二首”三个字,作为总题目,打了一份清样,并在清样的天头上给邓颖超写了几句简短的话,送给她“请教”.
  这几句话是这样写的:
  邓大姐:自从你压迫我写诗以后,没有办法,只得从命,花了两夜未睡,写了两首词.改了几次,还未改好,现在送上请教.如有不妥,请予痛改为盼!
毛泽东
九月二十五日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词的初稿清样原文是:
水调歌头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早已变新颜.到处男红女绿,更有飞流激电,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抛出几泥丸!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湖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关于这个清样,邓颖超在1976年10月写下一个“注”.“注”是写在清样的地角上的,原文如下:

一九六五年夏,毛主席接见女外宾时,我作为陪见人,曾问主席是否作有新的诗词?我说很久未读到主席的新作品,很希望能读到主席的新作品.故在主席批送他的词二首的批语中用“压迫”二字.
这两首词在今年正式发表,有几处主席作了校改.
邓颖超注
一九七六年十月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这个初稿清样,与11年后正式发表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定稿有6处差异.一处是在词牌后面增加了“重上井冈山”词名,还有5处是作了修改.
  上阕第四句初稿作“早已变新颜”,定稿改为“旧貌变新颜”.“早已”突出“变”的时间之“早”.井冈山的建设事业从建国之初起就发展很快,面貌迅速改观,因此到1965年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时,第一感受就是井冈山早已是面貌全新.此句当然很好,但“早已”改为”旧貌”,将“旧貌”与“新颜”构成句中对偶,语言更富形式美.
  上阕第五、六句初稿作“到处男红女绿,更有飞流激电”,这是以井冈山人的面貌的变化和水力发电等建设成就的描写,来概括“旧貌变新颜”的具体表现.但这种写法过于落实,有如散文那样直说,缺少诗的含蓄和韵味.
  定稿将“男红女绿”改为“莺歌燕舞”,“飞流激电”改为“潺潺流水”.这样换一个角度,描绘井冈山美丽迷人的自然景物:漫山遍野,莺歌燕舞,飞瀑流泉,潺潺有声,一派蓬勃生机.多么赏心悦目,富有诗情画意!再与下句“高路入云端”相接,便构成了一幅山青水秀,莺歌燕舞,蜿蜒的公路盘山绕岭直入白云深处的井冈山风物图.
  下阕第五句初稿作“抛出几泥丸”,改定为“弹指一挥间”.原句晦涩难懂.改句是说,三十八年的奋斗,时间过得很快,只是转瞬之间.以流光之飞逝反衬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就之伟大.语浅意深,胜于原句.
  下阕第七句,初稿是“可下五湖捉鳖”.“五湖”虽然好,但与上句“九天”相对,仍嫌气魄不足.定稿改为“五洋”,则将地球上的海洋莫不囊括其中.“可下五洋捉鳖”与“可上九天揽月”恰成势均力敌之妙对,以宏伟的意象,豪迈的气魄,革命浪漫主义的笔触,写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可以创造任何人间奇迹的凌云壮志.

毛泽东诗词中仅见的双胞胎姐妹篇--《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五木)
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在江西省宁冈,遂川、永新和湖南省酃(ling)县(今炎陵)四县交界的众山丛中,周围有500多里.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进军井冈山,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广大工农群众武装夺取政权的燎原烈火.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转移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随后,两支军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改成红军第四军.1928年8月30日,湖南、江西两省敌军各一部,乘红四军主力还在赣西南欲归未归之际,向井冈山进犯.红军不足一营,凭借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部,是进入井冈山五个主要隘口之一)天险奋勇抵抗,激战一天,击退敌军四个团的兵力,胜利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三十八年后的1965年5月,毛泽东巡视祖国大江南北.22日从长沙出发,经安源、三湾、宁冈,重上井冈山.当日至茅坪,接着驱车至黄洋界,下车仔细察看了当年红军住过的营房、使用过的哨卡.下午6时抵茨坪,下榻井冈山宾馆三所115号房,在此住了7个晚上.他睡木板床,使用一张方桌与条凳,每日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他广泛地了解了井冈山地区的水利、公路建设、人民生活情况,会见了老红军战士、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群众.25日,毛泽东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5月29日,毛泽东在井冈山前的小坪场上接见了当地干部群众一千七百余人后,离开井冈山.此前,他又构思,写下了《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念奴娇·井冈山》与《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写同一感受的两阙游记之词,堪称“姐妹篇”.这样的“双胞胎”,在毛泽东诗词中是仅见的.两词相比,难分秋色.前者较重气势,思想性和艺术性都略高一筹,发表较早,因而流传更广.不过,后者写得更为具体一些,语气较为平实.但细读之,反复品咂,后者的特点在于平实中蕴含着浓厚的韵味.揣摩当时的创作情境,《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应该是毛泽东乘车由湖南至永新、宁冈方向重上井冈山,经过黄洋界时在车上所思所吟的,而《念奴娇·井冈山》则是下车以后,漫步茨坪故地时所思所吟,所以写得更贴切和更细致一些.作者用平直的语言描绘了井冈山的美景,在深情回忆昔日的战斗往事中,抒发了革命者的战斗豪情,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奇特的构思.
关于其思想内涵,有学者认为,从现在接受美学观点来看,对于艺术作品,尤其是带有象征手法的、具有多义性内涵的诗歌作品,一般读者可以不管作品所蕴含的作者的原来用意,只须把它视为作者提供的一部“乐谱”,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领会,进行独特的“演奏”,使之成为美妙的音乐.因此,这两阙词不能单从“怀念故地”、“赞美新貌”分析,应该把它置于“文化大革命”风暴正式席卷神州大地之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气候”—亦即毛泽东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恶性循环的政治形势之中,加以分析.
先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作者通过对井冈山及其革命事业的深切怀念,对这次来到井冈山的所见、所闻、所感,形象地描写了井冈山明丽壮美的新姿,赞扬了井冈山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鼓舞人们树立凌云壮志,勇攀高峰,沿着开辟的井冈山革命道路继续前进.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词的开篇即点题,表达了作者自已对井冈山的怀念.作者一开始就凌空扔出五个掷地有声的大字:“久有凌云志”.这五个字有怀念往昔从小到大的远大革命抱负,也有展望今天及未来的更壮阔的继续革命的理想.“凌云志”一语双关,既指重新登上高耸入云的井冈山的意愿,也指崇高的革命志愿.接着便让这“凌云志”落到了实处,这“凌云志”并非纸上谈兵,随空远飘,而是脚踏实地,从千里之行始于脚下入手,首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井冈山起步,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战略.第二句接应前句,点出作者因久有壮怀之志所以才重上井冈山,不仅在此承接了年轻时的“凌云志”—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且铺展表达了作者今天及明天的“凌云志”—要继续革命,要在井冈山这苍茫青山之间重贯一股英雄真气.作者告诉我们他就是这样永怀长生不老的“凌云志”再上井冈山的.
这就是“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的涵义.张惠仁先生有他独特的见解,我认为他分析的比上述所言更为透彻,涵义更深,更能切合词意.引文如下: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凌云,本意为升入云霄,喻指志趣高迈或意气昂扬.自从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问世,有的笺注者把“凌云”训为“登高”,于是“凌云志”就变成了“登高(山)的心愿”.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使“凌云志”与“上井冈”相“搭配”.殊不知“重上井冈山”乃为诗人内心深处的双关语,它与“久有凌云志”结构成词牌“水调歌头”的开头两句,纯粹为神来之笔,此乃妙手偶得之佳句亦系贯串通篇之脊柱!具有“文外之重旨”,又是“篇中之独拔”(引自《文心雕龙·隐秀》).按常理,如果仅具有表层意义的话,重来革命故地井冈山,不管是游览也好,视察也好,在修辞上用不着“凌云”二字,直用“登高”作“久有登高意,回到井冈山”,在平仄上完全合律.贺敬之的著名诗篇《回延安》写的就是重新回到生活、战斗多年的革命圣地延安的.而毛泽东的诗句偏偏用了“凌云”二字,而且不用“回到”而是使用了“重上”,其目的全是着眼于语言所具有的“双关”意义上.……那么,“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其深层的涵义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在诗人的内心深处,它所要表达的是:酝酿很久了,要搞一次堪与明主革命—这个革命的结果是把蒋介石赶到台湾岛—相提并论的无产阶级革命亦即“文化大革命”—这革命的结果是要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揪出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目标明确、步骤复杂、道路曲折.会有阻力)如果弄不好,无非是使中国的革命一切重来,就像当年上井冈山打游击,重新开始.如果用较为简练的话表达,就是:早已酝酿成熟搞一次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弄不好,无非是再上山打游击!
张先生又根据多方资料(李银桥的回忆、徐全兴的《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汪东兴“整理”过的《汪东兴日记》等)分析说明在毛泽东的内心深处,“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久有凌云志”)与“重新上山打游击”(“重上井冈山”)之间的关系.只有作好“重上井冈山”的充分准备,从最坏处考虑,并采取预防措施,才能把“凌云志”付诸现实.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接着作者展开了对远行千里来寻故地中感受到并看到的面貌一新的井冈山的描绘.首先一句话概括了他对井冈山的新感受:“旧貌变新颜”.接下来,他描绘的是井冈山的自然美景:“莺歌燕舞”、“潺潺流水”和“入云端”的“高路”,以及奇险的黄洋畀.这是解放后的井冈山,四处是黄莺婉转高唱,燕子轻盈飞舞,流水潺潺如音乐,宽阔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好一幅新的美丽的山水画.
有学者认为,这不过是表层意思,但在作者的形象思维中也未尝不可以看出对未来—经过“文化大革命”的“风雷”之后的神州大地的畅想.
然后作者笔锋又一转再展当年豪情:“过了黄洋界,险外不须看.”这是毛泽东从他三十八年的革命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格言.意思是:当年的黄洋界血与火的战斗险关都已闯过,今后还有什么险关可畏惧的呢?作者借这二句表达了他敢于向任何艰险、任何敌人挑战的英迈之气.
是啊,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桐木岭、朱砂冲、双八石、八面山、黄洋界)最险要的一个,是从宁冈进入井冈山的必经之路.在这里,毛泽东赋予“黄洋界”、“险处”这一语言符号以多种含义,除了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外,主要是社会意义上的.不仅指黄洋界地势险要,而且指当年处境险恶—1928年,井冈山军民曾经在这里进行过英勇的黄洋界保卫战,使根据地转危为安.胜利后(1928年秋)作者所作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情景此时仿佛又呈现在眼前,令他兴奋不已,心潮激荡.据当时陪作者上井冈山的随行人员回忆:“他老人家不顾一路乘车的疲劳,风尘仆仆,登上黄洋界.黄洋界上,阳光灿烂,显得格外壮丽.毛主席他老人家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久久不离.”—这幅作者伫立远眺图足以说明他当时“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澎湃情怀,这是多么美丽、高尚、伟大而又浪漫的情怀,这是所有凡夫俗子所不能想象也无法理解的.在这里,毛泽东写的是自然之景,似乎看不出“变新颜”之所在,而是“变”在其中.“变”,主要是人的心态和精神面貌的变.同样的自然之景,遥想在当年险恶的战争环境中,毛泽东哪有心思去欣赏她.而只有在革命胜利的今天,他才发现井冈山原来是如此美丽而险要.
词的下阙是毛泽东对过去三十八年的回忆和他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哲理思索.
首先,他对当年环境的记叙以“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开头,连续三句展现了井冈山以及整个革命斗争时期的红旗漫卷,风雷激荡的壮阔场面,而这就是人间,这就是革命的必然!“风雷”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屡见不鲜,一般指社会的动荡、阶级的斗争、革命的运动等.“旌旗”,是古代战争敌我战阵的标志物,旗帜的总称.“人寰”,指人间,指社会.
接着作者抚今追昔,发出雪泥鸿爪、白驹过隙般的慨叹:“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三十八年了呵,这是多么漫长的时间,这中间又历经了多少斗争、多少磨难,付出了多少代价,牺牲了多少人……但对于时间长河来说(或对于此景、此情来说)又是如此短暂;他认为,“三十八年”过得真快,是一刹那,那真是“弹指一挥间”.(三十八年:这是从1927年10月毛泽东上井冈山算起.1929年初毛泽东带兵下山,至此时已离开井冈山三十六年.),犹如抽一支香烟,仅几分钟就灰飞烟灭了(毛主席是很爱抽烟的).弹指,借用佛家语“一弹指”,极言时间之短促.
有学者认为,“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既承上,又启下:过去的三十八年正是“风雷震荡,旌旗奋挥”的三十八年,而即将由他亲自发动的一场革命运动(史无前例的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更应该是“狂风迅雷,旌旗纵横”.
接下来,作者对即将到来的斗争以及将来的斗争再抒大无畏的壮怀之志:“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这一对排比式的六言对句加上一个五言半韵句,语言的节奏与形象的意境密切配合,相得益彰,是本词中最能体现毛泽东晚年词学功力的佳句,想来应是作者的得意之笔.意思是可以飞升到长空去摘月亮,也可以扎入大海洋里去捉拿鱼鳖,然后谈笑风生、高奏凯歌,得胜之师欢天喜地班师回朝.作者在这里将内心的潇洒与雄奇抒发得酣畅淋漓.九天,即九重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指天的极高处.《孙子·形》:“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揽月,摘取月亮.语出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揽同览.暗喻要实现宏大的革命目标.五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大洋(也叫南冰洋或南极洲),概指世界各大洋.捉鳖,喻擒拿敌人.语出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管叫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五洋捉鳖,暗喻要消灭世界上一切反动派.
这里的“揽月”与“捉鳖”是作者运用形象思维的两种设喻,读者鉴赏时,可以有不同的联想.但在作者的心目中,总有他明确的“对象”.有学者认为,“可上九天揽月”当指我国自力更生发展核工业、航天工业以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这是毛泽东当年“反帝”、“反修”的战略考虑的重要方面.毛泽东认为,国际上的反修与国内的防修密切相关,防修更为重要.“可下五洋捉鳖”,“鳖”,喻指敌人、革命对象.这里指“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正睡在我们身旁”的“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谈笑凯歌还”五字,充满胸怀奇策,稳操胜券的信心与自豪.
最后作者向自己,也向我们表明一个朴素的道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是改造谚语而成的词句.起着呼应开头两句的作用.在这里,作者的雄心壮志并非是空的,而是很实在的,因为他比一般人更有一颗平常的心,更懂得去实行那些看上去为一般人不屑的极其朴素简单的道理.毛泽东感受到凡事都要取决于英雄的意志,这是他意气风发、战天斗地风采的写真.如今,“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已成为中国人民奋斗不已的格言.
这是一篇壮美的辞章.从诗(词)艺上说,词的结尾“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很犯险,弄不好就是大白话,但在这里却给人一种坚实有力回肠荡气的深刻哲理.这一艺术特点正好符合清代钱泳《履园谭诗》中所说的:“口头语言,俱可入诗,用得合拍,便成佳句.”毛词中的这一以口语入诗(词)的特点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也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艺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这阙词留存一件手迹,同发表的定稿相比,有异文两处,即“高树入云端”、“是尘寰”;在“弹指一挥间”句之前多了一句“今日人人能道”,在此句之后少了三句,即:“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此词写出初稿后,曾印发征求意见,留下三件铅印修改稿.可知此词在发表前曾作过多次多处修改.
再来读《念奴娇·井冈山》,这阙词写回到阔别三十八年的井冈山后,所看到的“天渊翻覆”的变化,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回忆与感慨.歌颂往昔视死如归,奋战不息的战斗豪情,歌颂井冈山斗争的胜利,同时蕴含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
词的上阙寓情于景.主要写井冈山的巨大变化.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首先是井冈山的自然之景跃入作者眼帘:千百里的树木郁郁葱葱、高耸入云,一直绵延连接到南面雄伟的山顶上.作者描绘了井冈山上树木的繁茂、群岭的广阔和山峰的险峻.这是作者从远处眺望时所见井冈山的景色,使井冈山突出的特征跃然纸上.前两句写树木之高、之大(参天)、之多(万木),绵延面积之广(千百里);第三句“奇岳”切词题“井冈山”,一个“飞”字则是着意动态写奇岳.一个“飞上”既描绘了上山速度极快,又表达了作者上山的急切心情.一个“奇”字透露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岳,大山,这里指井冈山.这三句创造出一个广阔无尽而又奇险壮美的境地,是后来所写一切变化的背景.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接着写看到的人工之景,作者以具体的白描笔法写从千里之外来寻游过去曾经闹过革命的地方所见到的真实景象,洋溢着赞美之情.“何所见”,主要指见到井冈山与往昔相比的变化.“多了”二字除了写井冈山楼台亭阁之多外,还有比较的意思,是说与从前相比,多了这些建筑物,这些楼台亭阁从前是没有的.“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其中心是车子.五井、黄洋界都是车子经过的地方.“飞如跃”三字表明车子开得很快,实际上是写公路修得好,就是前一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所写的“高路入云端”,四通八达,畅行无阻.五井碑前和黄洋界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在飞快地行驶,这些景象充分说明,井冈山人民继承革命传统,发扬改天换地的创造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五井碑:井冈山上有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等地,总称五井.明清以来立有记修路功德的五井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黄洋界:距茨坪西北17公里,海拔1343米,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红军在此设下哨口,瞭望敌情.这一带因时常雾锁云飞,茫茫苍苍,一望无际,故又名:汪洋界.站在黄洋界上,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那磅礴的气势,就像筑起了一道铁壁雄关.难怪毛泽东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发出了“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这样的感叹.
“江山如画”,总写,将所见到的景色予以概括.借用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句.
“古代曾云海绿”,好像接得很突然,但其间意脉仍相接很紧.这是作者由衷的激赏与评断:这如画的“奇岳”,据说古代曾是茫茫沧海.说明了古今易貌,沧海变桑田的巨大变化,并引申出三十八年的变化.在这里,作者用诗的语言阐明了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和运动这一哲理,大自然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我们国家的发展更是如此.
下阙议论抒情.主要写从前的革命奋斗事迹,写当年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情景以及人间似天渊翻覆的变化,抒发了作者的独有豪情.
头三句“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首先承上阕写今昔变化之大,引起下文对往事的回忆.作者于1927年10月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自此使革命力量发展壮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亦可谓作者起步之基石.如今三十八年过去了,好象弹一下手指那么快.革命成功了,换了人间,其变化极大,作者以“似天渊翻覆”予以形容.前面主要是以描写的方法说明井冈山的变化似天渊翻覆—就像苍天变成深潭、深潭变成苍天一样.后面主要以回忆抒情的方式说明国家和人民以及作者自己的变化也似天渊翻覆.是啊,国家由战争年代变成了和平年代,由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变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由旧中国变成了新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作者亦由亲率一支衣衫褴褛、仅持老汉阳造的枪和梭镖大刀的农民军领导者而成为党和国家的领袖和数百万军队的统帅.那么,作者此时在赞美人间变了的同时,想到的又是什么呢?
他回忆过去“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意思是中国共产党人(包括作者)和中国人民,在当时战争的烽火中,与敌人激烈交锋,历尽艰险而九死一生,这种情景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切而形象地写出作者还记得在当年烽火连天的的革命战争年代所经历的艰苦岁月.“犹忆当时烽火里”,出自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作者紧承“如昨”,笔锋一转,通过两个恰当的比喻再写回忆,毅然挥洒出“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这种使全篇顿增力度的词句.意思是:作者所特有的豪情壮志,如同悬挂在天空的明月那样鲜明而远大,又像风雷激越那样气势宏伟.“独有豪情”是人民领袖一贯的气魄与真性情—“我要独自和群众站在一起”(注:这是毛泽东1965年说过的一句话).不论是昨天还是今天,也不论是烽火年代还是和平岁月,作者总是以满腔革命豪情催动“风雷磅礴”.是啊,当年作者在井冈山率领红军和革命群众同当地的反动武装和蒋介石的军队进行了无数次的浴血战斗,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政权,实行了土地改革,“星星之火”终于燎遍了中华大地.追忆这些往事,作者怎能不心潮澎湃,壮怀激烈,笔下抒出万丈豪情呢!
具有忧患意识的毛泽东是一位革命现实主义者,同时又是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他始终心系国家和人民,对于他所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前途和命运一直未停止过思考.1965年,他曾经这样说过:“我们的革命不能只是简单地巩固已有的胜利.”那么,现在的革命任务又是什么呢?为了使这如画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他认为要抓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1963年开始开展四清运动,1965年四清运动正式定名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运动),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当时社教运动正在进行中,而毛泽东却说“现在看来光搞社教运动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注: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后,社教运动以不了了之而结束.).那么,还要搞什么呢?由此可见,此际在毛泽东的头脑里已呈“山雨欲来”之势—由他亲自发动的另一场革命运动(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即将来临.
“天际悬明月”是作者创造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再写如风雷一样的革命力量的磅礴气势,方能有后两句的结局.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结局是伟大的.这里用隐喻的手法把革命胜利比作报晓的雄鸡一唱,旧社会那些害人的妖魔鬼怪如同烟消云散一般全被消灭了.作者领导的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由此可以看出,今日胜利的情景与当年烽火之中的情景相比,意脉仍然紧密连贯,还是“天渊翻覆”.这是词的结尾,形象有力,含意无穷.但是,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烟消云落”句中的“烟云”不仅指战争年代之敌腾起的烟云,也包括作者心目中阻挡革命车轮前进的势力.“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不惟指的是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当时有“一唱雄鸡天下白”之句),也包含作者孕思的另一场“大革命”(由他亲自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充满自信.
这阙词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用白描写景,用比喻抒情;二是把古典诗句熔铸在作品里.该词既有宏伟壮丽的革命内容,又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美的熏陶,是作者晚年少有的气势磅礴之作(作者晚年多写深沉忧思之篇).
此词作者留存的手迹,现在所见有一件.词中“车子飞如跃”句,手迹作“大道通如蛐”;“古代曾云海绿”句,手迹作“遍地男红女绿”;“万怪烟消云落”句,手迹作“万怪烟消雾落”.
对于这两阙词的具体写作时间的孰先孰后问题,目前仍然存在争议,尚无明确、统一的看法.除上述解释外,有学者却持相反的意见,认为这姐妹篇虽然同时基本完成于1965年5月下旬井冈山宾馆,但《念奴娇·井冈山》写于前,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写于后.严格地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定稿应是1965年9月25日,最早发表在《诗刊》1976年1月号.《念奴娇·井冈山》在作者生前一直没有发表,首次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选》.



推荐名著

白瑞英:两市交易量缩水严重。地量后能否迎来地价?元大:如期反弹之后,还会有一个寻底过程。远大:机会逐渐显现,注意节奏和控制食品价格波动剧烈。机构:关注估值合理的子行业优质龙头巨峰投资咨询:全面反击,抱团股集体上涨,A股反弹能否持续?巨峰投资顾问:周期股突然暴跌。风格又变了吗?荣威证券刘思山:两市迎来久违的全面上涨,顺周期集体爆发荣威证券刘思山:两市股指继续反弹。控制仓位是上策巨峰投资顾问:注意!A股调整力度不够,买底尚需时日46家科创板企业喜报,主要分布在两大行业1400亿新基金守住,想回调低点进?市场波动可能会继续增加。后市如何操作?巨峰投资咨询:A股一只脚已止跌,另一只脚仍在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