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名篇名句 >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正文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作者:古文学  时间:2017/12/18 11:50:12  阅读:次  类别:名篇名句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朗诵:方明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
①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②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③舸(gě):泛指船:此指大船.
④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⑤沉浮:比喻事物盛衰、消长.
⑥遒(qiú):强劲有力.
⑦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山势高峻,比喻超越平常,不平凡,不寻常.稠:多.
⑧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⑨击水:这里指游泳.
⑩浅底:清澈的水底.

译文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小船?
赏析
  在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特别是本诗的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急流勇进.

多元视觉解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谢涛)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他集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表现了出色的才华.诗人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杰出的诗作.《沁园春长沙》便是其典范之作.选入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的这首词,给了我们无比丰厚的审美内涵.本文力图从多角度解读这首词.
  一、这首词透露了毛泽东冠绝古今的气魄.毛泽东本诗中的写景,富于吞吐今古的气魄.写鹰,是搏击长空;写鱼,是翱翔水中,上下皆极力表现出一种冲破一切牢笼的自由之气魄.写山、林、水等无生命之物也极富生命力,红、染、碧皆作动态,且用“万”、“遍”、“尽”一类表现极致的词语,表现出一种极致之美,透露了冠绝古今的气魄.全词有曹孟德《观沧海》之豪雄,而无曹孟德之苍凉,有李白傲视群伦的气魄,而无其玩世不恭之洒脱,可以说是卓绝古今!
  二、这首词中对秋的歌颂独步古今.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但毛泽东的这首词,却是一曲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尽展了秋的美丽!当然,面对“寥廓”的秋天,诗人也有一丝的惆怅——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但是,从全词来看,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情怀,充满了催人奋进的力量!
  三、这首词的天地之问,特别深沉!一千多年前的屈原,对着茫茫苍天,一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在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读出了千年的沉重、千年的孤独.毛泽东在这首词中,面对大地,也发出了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这里,我们读出了诗人的一丝惆怅,但在这惆怅过后,更多的是主宰天地的豪情!与屈原的无奈和感伤,有天地之别!
  四、这首词的数词,富于力学的美感.在这首词中,诗人几次用了“万”字、“百”字,造成了一种非凡的气势.“万山”突出山之多,“万类”突出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万户侯”突出傲视的对象地位很高,“百侣”突出同学少年的人数之多.用“万”、“百”等数词,突出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美感,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美感.在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中,用万、千、百等数词营造一种豪放、开阔的氛围,已成为其惯用的手法.
  五、这首词的写天写地,营造了一种相当壮阔的氛围.天下之高,无非天也,天下之大,无非地也,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到了天:“万类霜天尽自由”,写到了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两字之用,给我们描摹了极为壮阔的意境,使整首词的意境变得无比的壮美!在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中,写天写地实属常见,功能非同一般!
  六、毛泽东喜欢水,在这首词中有充分的体现!毛泽东的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名字的“泽”字,即有水字.他喜欢游泳,70多岁了还畅游长江;年轻时喜欢雨中跑步锻炼;在诗词中,也喜欢写水!古人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凡智慧的人,都喜欢水吧.伟人贤人很多与水有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关云长水淹七军;韩愈水边祭鳄鱼……,等等,无不与水有关.水,给人无边的美感,它可以是壮阔的、净澈的、明丽的、苍茫的,也可以是浩淼的、寂寥的、无靠的……,总之,水,给人很大的审美弹性!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提到了水,多次提到江,提到了与水有关的鱼、舸等,给人一种很阔大美好的意境,给人无边的遐想……
  七、毛泽东诗词,有一种帝王诗歌的豪迈气派.为帝为王者,必有过人之气魄.王巢写道:“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那种对大自然生灵的呼风唤雨的指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一种帝王气象.毛泽东没有成为帝王,但他被老百姓成为“万岁”,虽无帝王之实,却有帝王之尊.在这首词中,诗人问天问地,与同学们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又远非凡夫俗子所能道也!确有一种帝王诗歌的豪迈气派!
  八、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这首词中,诗人对动词的使用,是十分成功的.“立”、“去”、“看”、“染”、“流”、“击”、“翔”、“竞”、“问”等等动词的使用,使词中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特别是“击”、“翔”、“竞”等动词的使用,使这首词富于视觉的冲击力.“翔”字一用,意境尽出,写尽了鱼在水中之空灵、自由、悠闲,写尽了在其中蕴涵的蓬勃的生命活力!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九、这首词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成功!“寒秋”之寒,写出了秋之寂寥、冷瑟.“万山红遍”之“红”,勾勒出了满山的秋色!“苍茫”两字,写出了大地之大、浩大无边,也写出了世界的广阔、宇宙的广袤、情势的复杂、心事的重重!这首词对形容词的使用,十分成功!
  十、这首词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寒秋、湘江、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等意象,都十分鲜明突出,给人难忘的印象,诗歌要用形象思维,主席在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中提到的,在这首词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内涵意蕴,是十分丰富的,因此,多元视觉解读这首词,有助于我们对它的了解.这种工作,应该是有意义的!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写作时间、情感趋向及其他(丁毅)
长期以来,人们接受毛泽东诗词是在左倾思想影响之下,当左倾思想被肃清以后,重新审视就显得很有必要.这里以《沁园春·长沙》为例,阐述一下产生的新认识.全词如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寒秋”其实是冬天
这首词在《诗刊》发表时未标明写作时间,1963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补上写作时间“1925年”,此版本经作者亲自校订,当然可信.但大多数研究者不满足仅系于年的时间确定,根据首句“独立寒秋”判定为1925年8月28日—9月上旬,即毛泽东为躲避军阀赵恒惕追捕秘密来长沙期间所写,对词的写作背景确定就建立在这个史实之上.这似乎不成问题,仔细琢磨却疑点丛生.
疑点一:9月上旬亚热带地区长沙天气并无寒意,枫叶也没变红,与这首词所透露的时令特点并不符合.据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龙剑宇见告:“从气候看,8月至9月上中旬,这里仍属盛夏,气温至少在30℃以上,根本不是’寒秋’,枫叶9月上旬是不会变红的,那时岳麓山的枫叶正翠”.1925年8月28日毛泽东离开韶山时“是一个炎热的下午”[1],来到长沙时怎么就“独立寒秋”看到“万山红遍”呢?
疑点二:毛泽东为躲避赵恒惕追捕来到长沙处于秘密状态,怎么能有条件、有心情来到橘子洲散步?再说,早在1923年4月赵恒惕就悬赏缉拿“过激派”毛泽东,这一次赵下的密令是“立即逮捕毛泽东,就地正法,消除心腹之患”.毛泽东固然胆量过人,也犯不上冒着杀头危险到湘江边散步,这样做太不符合情理.
在众多研究者中日本学者竹内实的意见值得重视,他推断说:“他(指毛),离开上海是1924年冬,出现在韶山前的几个月,是在长沙度过的.第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大概就是当时之作,或许是以当时的见闻和感想为基础的作品.”[2-P35]这个推断带有猜测成份,这里再作深入说明.竹内实在注释“寒秋”一词时却又说:“虽然是秋天,但却近乎冬天一样寒冷”.[2-P37]竹内实不明白这里的“寒秋”其实就是冬天,不过已是1925年岁首了.
在毛泽东的其他词篇中,就有把南方冬天景物当作秋景的描写,如《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有“万木霜天红烂漫”句与《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相同,而反第一次大围剿发生时间正值1930年岁尾到1931年岁首,其时令正与当年毛泽东到长沙时相同.最值得注意的是,据陈晋《文人毛泽东》一书披露,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在修改这首《渔家傲》时,曾把上阕第二句改为’秋来一派风流态’,最后定稿为’天兵怒气冲霄汉”,看来毛泽东习惯将南方冬天当作秋天来写”.怎样看待作者将南方冬景作秋景描写的处理呢?毛泽东在谈到1925年2月创作的《忆秦娥·娄山关》时曾说:“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3]这就解答了当年郭沫若提出的“就时令来说都是冬天.为什么词的上阕写的却是秋天?”这个疑问,对于理解《沁园春·长沙》有关描写同样适用.完全可以这样认定,所谓“寒秋云云”是北方的晚秋景象,就时令来说却是冬天,很多研究者没有顾及到这个特点对其创作时间就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毛泽东在这首词里将冬天写成“寒秋”固然有其现实根据,然而这里不说“独立冬天”还有其深层原因,那就是沿袭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习惯.日本汉学家松浦友久在其著名论文《中国古典诗歌中春秋与夏冬》[4]中指出,中国古典诗歌从数量与质量上都是偏重春秋,这是由于中国地域的特殊条件形成诗人以“惜春”、“悲秋”为主要标志的时间意识和心理结构.毛泽东为了表现他那孤独而惆怅的情怀,他有意营造“寒秋”氛围,这样处理既符合南方冬天像北方深秋的自然界实际,又是出于抒发情感需要,正合乎中华民族悲秋的集体无意识.
至此完全可以确定这首《沁园春》写于1925岁首而不是这年9月上旬,那末其写作背景也就明确了.据《毛泽东年谱》[5]:1924年12月,毛泽东因工作劳累患病,经中共中央同意,回湘疗养.年底,偕杨开慧等回到湖南.1925年1月中旬同杨开慧携毛岸英、毛岸青到长沙板仓岳母家过春节.
毛泽东研究学者陈晋分析毛泽东这次回到长沙的原因说:“按当时一份文件里的说法,这次是回湘养疴.其实,恐怕还有别的原因,诸如在国民党内的工作麻烦和中共党内同陈独秀的关系等等.要不然,他不会在就要召开中共’四大’的时候,离开了政治中心.”[6]此论极是.
毛泽东在中共“四大”前后的党内地位变化尤其值得注意.1923年6月在中共“三大”上,毛泽东的工作受到陈独秀的充分肯定,毛泽东被选进五人组成的中央局,名列陈独秀后,排第二位.以后中央文件就由陈、毛共同签署发出.然而随着两个人工作关系密切,分歧也就日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对农民运动的看法上,再就是陈的家长制作风也激起毛泽东的反感,虽然没有材料证明两人分歧达到何等程度,但毛泽东没有参加1925年1月11日—22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四大”,没有继续当选为中央领导成员,他受到陈独秀冷落是可以肯定的.
以上是毛泽东写作《沁园春·长沙》的背景,把握住这些才能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二、情感趋向分析
中共“四大”闭幕两天后即是春节,回长沙过春节的毛泽东其心情可想而知,几分失落,几分寂寞,总之他一直被压抑的情绪笼罩着.然而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挑战者,毛泽东具有坚韧的人格意志和崇高的人格境界.他的精神不容压抑,他要寻找超越的契机.于是他来到湘江边漫游,求得精神自由解放,一首充满生命活力的词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不仅仅点出漫游时间、地点,更重要的是表现一种情绪.“寒秋”是时令给他带来的感觉,也是一种氛围.江心岛长满的橘树出现在这里也获得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自屈原写《橘颂》以来,橘在人们心目中成了人格化的君子,与孔子心目中的松柏等同看待.不妨说,毛泽东在这三句诗里展示的是他的一种情感体验.人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个傲岸不驯、愤世嫉俗的形象,他暂时摆脱掉现实给他带来的苦闷,而游目骋怀.
紧接着“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的确是一幅充满活力的秋景图!然作者并非刻意描绘景物,而是展示他一贯奉行的“动”、“斗”宇宙———人生观.所以这里不能看作全是借景抒情,更多的是对生命、历史和宇宙相关的那种感悟:“万类”因“竞”而得“自由”、“万类”要“自由”而须“竞”;竞是手段,自由才是目的.这是用诗的语言发挥严复译赫胥黎著《天演论》的精义.《天演论》是一部影响毛泽东一生的书,也必然影响到他的诗词创作.想当年“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观察“槛外诸境”而领悟到自然界的规律,今天的毛泽东由思索自然以致于中国革命.当毛泽东审视完自然界合乎逻辑地思考他所在的社会环境时,精神上正在受压抑的他自然想到人的位置、人如何取得自由,对于毛泽东来说则是人格如何实现,面对长空他发出屈原式的天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作者把注意力集中到“百舸”之上发出的询问,因为在“万类”中唯有舟的功能与“沉浮”有关,唯有人能主“舟”的“沉浮”,而“舟”在传统文化中又具有象征国家命运的作用.这个设问句很巧妙地把作者的感情由对自然而发转向对中国社会的思考.
毛泽东在回答英译者所提诗词问题时曾解释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是指:在北伐以前,军阀统治,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7]作者本人的解释无疑最具权威性,但是如不考虑诗词艺术特点,如同读《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去坐实,则词的下阕回答更令人疑惑,因为下面列举“同学少年”的一系列活动属于新民学会这个激进的青年社团,它的性质并不属于无产阶级,而当时的毛泽东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让人深思的是,现实中的“我”已是无产阶级代表,为什么偏偏列举尚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我”与“同学少年”的行动呢?必须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释!
从中共建立到1925年岁首,毛泽东在湖南、江西有从事组织劳工运动两年的经历,照理说,《长沙》这个题目完全应该反映在湖南一段不短的领导工运的活动,再说这段工作曾在“三大”上被陈独秀表扬过,作者也由此而进入中央局.然而作者却舍去了这些属于无产阶级性质的活动,其原因我以为美国施拉姆教授的论断值得注意,他说:“毛泽东的世界观在1923年至1925年之间所发生的划时代的转变,即从以城市为中心的思想向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的飞跃.”[8]就是说毛泽东已经认识到像欧洲社会主义者搞工人运动在中国并无发展前途.早在中共“三大”上,毛泽东就提出过农民运动问题,60年后就连张国焘都承认是“这个农家子弟对中共极大的贡献”.[9]可惜陈独秀当时与以后均没有重视毛泽东的主张.既然毛泽东已觉察到此路不通,理性上已有如此认识,那末也就难以进入表现情感为主的诗词世界.这种只表现知识青年的活动而置工人运动而不顾的作法仿佛又落到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起点之后了,其意义犹如马克思评价19世纪无产阶级革命所说的那样,这是在“为自己创造革命所必需的形势、关系和条件”.[10]于是在毛泽东的思维中产生了“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11]的运动,建党以前那段学生运动生涯又出现在眼前,并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新民学会的岁月是毛泽东初露锋芒并放射出生命绚烂光采的时代,在他主编的《湘江评论》上喊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仿佛是早在5年前就对“谁主沉浮”作出了回答.现在问题重新提出,这应是对自己在中国所占位置重新确定.因而“谁主沉浮”的询问就具有了多重意义,这是对陈独秀错误领导的不满,也是对中国革命道路再作探索的思考.就诗词艺术而论,是精神自由的真正实现.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毛泽东处在受压抑状态中,现在江边漫步精神得到解放,他在逝去的岁月中重新发现了自我.无论是对表现于外在的“风华正茂”,还是属于内在的“书生意气”,都是对人格个性之美的肯定,是自由心灵的自我表现.然而“个体人格是主动性和抗争,它消解世界的累累重荷,以自由攻克奴役.”[12]于是毛泽东把人格的实现很自然的体现到对旧世界的抗争上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对自己才能的自负,对权贵的蔑视,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挑战的个性.
将整个旧中国作为征服的对象,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智慧啊!而在毛泽东看来,这些与人的身体条件密不可分.他早就说过“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13]于是在展示其崇高人格追求以后,理所当然地把这种认识体现出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击水即游泳是毛泽东终其一生都喜欢的锻炼身体的方式.由于毛泽东对体育有他独特的认识,总是把游泳与他从事的政治斗争联系在一起.这里也是如此!对此李泽厚有更深刻的论述:“毛青年时代坚持游泳至老不变的著名事迹,就不仅是自觉磨炼体力、意志的问题而且还表现了要求在这种体力、意志的展现中,来获取最高的人生快乐和审美享受.”[14]联系前面的“百舸争流”、“谁主沉浮”两句“舟”出现的意义,则“浪遏飞舟”就显示出毛泽东那截断众流的英雄气魄,这样就把他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人的价值即个体人格亦即自由———体现出来了.
概言之,全词从进化论出发,把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信仰、一种生活动力、人生观点和生命意念”[15]指导着自己去奋斗、去抗争,并由进化论走向唯物史观,并接受其阶级斗争学说,这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特点,李大钊、陈独秀、鲁迅都是如此,毛泽东也是如此[15].
三、回归与拓展
这是一篇用词的形式写的“回忆录”,与一般回忆录回忆史实不同,它披露的是作者在逝去岁月的那份情感.这种情感长久蓄于胸中形成所谓情结,一旦遇到适当条件则释放出来.倘若对这种情感有全面理解,必须把它放进那逝去的岁月,下一番溯源功夫.根据前面的理解不难看出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趋向.毛泽东是随“五四”运动大潮成长起来的一代,“五四”精神在其政论中有突出的表现,这有《毛泽东早期文稿》一书为证,重读这首《沁园春》对此应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些研究者认为,“五四”运动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想启蒙,重在个体精神自由,一是政治救亡,重在群体战斗行动.而这首《沁园春》上下阕恰是分别表现了这两方面.
大家知道,思想启蒙是“五四”前由陈独秀大张旗鼓提出,并得到毛泽东的响应.毛泽东在他创办的《湘江评论》上发表的文章,其思路、语言与陈独秀大体一致,理所应当地得到陈的赞成.毛后来称赞陈说:“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16]毛甚至说过,他(指陈)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可以说毛泽东是在陈独秀影响下加入开创中国现代史的队伍.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陈独秀并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一面逐渐暴露出来.毛泽东对陈独秀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崇拜转变为怀疑、批评.这首《沁园春》即写在这个转折点上,是发生这种转折的标志.这对于毛泽东来说其意义是重大的,它标志着毛泽东的思想开始独立,从陈的影响下摆脱出来找到了“自我”,试图走出一条体现自己独特思想而又反映中国革命规律的道路.
最让人深思的是,毛泽东对陈独秀的怀疑在这首词里表现为重新强调“五四”时代陈独秀鼓吹过的启蒙思想.从历史发展来看这是一种回归现象,怎样认识这一现象呢?王富仁说:“我们向外撷取,总是从西方的’最新潮流’开始的,但我们自身却处在封建时代向现代的转换途中,这个转换不可能一次性地完成,而这个转换没有完成,西方的’最新潮流’在我们这里便永如浮萍,..矛盾积聚到一定程度,我们还得回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未曾完成的任务上去.”[17]王富仁指出的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逆向性特征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逆向性特征,完全适用于认识陈独秀与毛泽东的关系,适用于理解这首《沁园春》.毛泽东向“五四”启蒙思想回归是他摆脱陈独秀影响重新选择出发点的举动,自此以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才得以形成发展.同时还标志着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与鲁迅的小说、郭沫若的新诗一样,都是在“五四”精神的鼓动下开其端的.当然启蒙思想仅在这首词上阕作点发挥,下阕就转到“五四”运动另一方面内容———学生爱国反帝.从某种意义上说,毛泽东一生事业的辉煌主要是完成了“五四”运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任务,他的多数诗词记载了这位伟人在完成这一任务时的足迹,是一部中华民族崛起的诗史.
不妨把审视的眼光再放远一些.刘纳曾在一篇论文中指出,“五四”新文学的倡导是从对辛亥革命的沉重反思开始,郭沫若诗歌的英雄主义的气概,能使我们想起辛亥革命时期那一批英气勃勃的时代歌手.[18]其实,要论英雄主义气概表现得更切实,还是毛泽东的诗词,比起郭沫若的新诗,更属于英雄的歌唱.早从甲午战败起,伴随着救亡爱国的呼声,诗坛上就出现了呼唤英雄的黄钟大吕之音.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到章太炎、秋瑾、柳亚子等人,不论他们是否作出过英雄的业绩,他们在诗中无不以英雄自许或以许人.英雄主义成为诗坛上的突出主题,这些诗篇都表现出力图在变乱时代重新创造历史的精神气质.这是一个不甘沦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民族的呼唤,也是民族精英精神超越的需要.而完全满足这种需要的不是康、梁、谭,也不是秋瑾、郭沫若,而是毛泽东.毛泽东在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同时,在自己诗词中完成了近代史上提出的英雄主义主题.《沁园春·长沙》则是表现无产阶级英雄主义的第一篇,这应是毛泽东把它选作公开发表诗词集开卷篇的原因.
作为开卷篇确实有超乎平常的魅力.一些研究者认为它是毛泽东平生写得最好的三首词之一,日本学者竹内实比较两首《沁园春》后甚至说:“前途尚属未知时代写下的《长沙》更让人喜欢.”[2-P362]学者们自然各有他们的理由,我们所感兴趣的是这首词的魅力到底在哪里.与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不同的是,这首词通篇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可以引发不同时代不同国藉的人对它的兴趣.对每个人来说,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在这个时期内哪一个有为青年不信心百倍、壮志满怀!它有着多少希望与幻想啊!当然这也是人的个性刚刚形成的时代,充分显示出个体生命活力预示着人生价值不可限量的时代.当一个人告别了人生的这段黄金岁月,它成为情结存在永远不能摆脱.以后每当回顾这段岁月,总会令人心潮涌动.这首词的价值就在于将这种情感体验凝结起来,使每个读到这首词的人从心中激起拓展未来的力量.
这首词的魅力实际是青春的魅力,因为青春永远是美丽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同志旧居陈列馆1回忆毛泽东[E].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46.
[2]〔日〕武田泰淳.竹内实.诗人毛泽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5、37、362.
[3]毛泽东.对郭沫若《喜读毛主席的〈词六首〉》的改文.[N].北京:人民日报.1991-12-26.
[4]〔日〕松浦友久.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春秋与夏冬[J].古典文学知识.1987,(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E].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30-131.
[6]陈晋.文人毛泽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13.
[7]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50.
[8]〔美〕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54.
[9]张国焘.我的回忆[E].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294.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6.
[11]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9.
[12]〔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8.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1毛泽东早期文稿[E].湖南:湖南出版社,1995167.
[14]李泽厚.青年毛泽东[J].河北大学学报11987(1).
[15]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970-971.
[16]彭明.五四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26.
[17]王富仁.灵魂的挣扎[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526.
[18]刘纳.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我国文学的改革[J].文学评论,1986,(3).
作者简介:丁毅(1944-),男,黑龙江大学伊春分校教授.(黑龙江大学伊春分校,黑龙江伊春市153000)

推荐名著

远大:调整只是一次布局机会易会满董事长在中国发展论坛圆桌会议上的主旨演讲巨峰投资顾问:国联证券连板!“牛市旗手”突然倒逼A股下跌两条主线和信投资顾问:碳中和奋力拼搏,半导体挡不住大势证券公司业绩与股价为何存在“剪刀差”?一季报有望开启估值偏低的大额预增股(名单附后)远大:耐心等待触底,短线多看少动融为证券刘思山:上证指数跌六个月又收复巨峰投资咨询:A股一只脚已止跌,另一只脚仍在空中巨峰投资顾问:注意!A股调整力度不够,买底尚需时日46家科创板企业喜报,主要分布在两大行业1400亿新基金守住,想回调低点进?市场波动可能会继续增加。后市如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