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诗文 >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欣赏 正文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欣赏

作者:古文学  时间:2017/12/14 14:17:40  阅读:次  类别:诗文 汉朝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原文作者】:苏轼

【鉴赏】:

    置身于庐山,也许,许多人都会有移步换景的感觉,但由此而悟出哲理并用明白的诗句一语道出的,却只有苏轼的这首七绝《题西林壁》,也正因此,这首诗成为千古名篇。

    从诗的结构看,第一、二句描写庐山的奇伟景观:“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正面看,山为横空高岭;从侧面看,则成峻峭奇峰。山为岭,则雄伟巨大;山为峰,则高峻奇绝。然而庐山之奇不仅在此,更在于它的“远近高低各不同”,转移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千姿百态。至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究竟有什么不同的美景,诗人没有也无需细写,而读者却能从“各不同”的提示中,想象、体味出庐山所给予人的随步换形,一步一景,气象万千,不可辨识的奇妙感觉。据《东坡志林》载,“远近高低各不同”原为“到处看山了不同”,原句显得板滞而抽象,难以唤起人形象的联想,改成“远近高低各不同”,则有一种镜头移动感,能让人感到距离角度的变化,从而在想象中景致变得起伏有致。

    诗写至此,作为对庐山山景的描写,并无特别的过人处,然而诗人接着吟出了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之新意奇意便即凸现。从形式上看,这是对前两句内容的否定,说明那景色并不是庐山的“真面目”;而从效果上看,这两句却正是对一、二句所写内容的延伸。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山已经很美了,如果看到庐山的全部真面目,那该是怎样的美不胜收啊。那么,庐山的自然全貌、它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诗人感慨道:身处庐山之中,是难以把握庐山的完整形象,难以看到庐山的全部美景的。这实际上已借写庐山山峰而揭示出了一条哲理:只有站在高于客体的位置,不受其局限,在更加广泛的范围里观察它、分析它,才能认识到它的本质。而这正是此诗立意新奇之所在。

    这首诗,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到过庐山的人,都会喟赞它的峰岭起伏,变化多态;更写出了人人笔下所无:借庐山之景,巧妙地说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短短的诗行,昭示出这样精深的哲理,落笔挥洒自如,立意新颖高深,无怪乎不胫而走,千古传诵。

绿地香港拟发行美元计价债券,预计7月10日前定价因公司业务更替需要,科华数据股东北京龙盛拟减持不超过3%的公司股份ST冠富与深圳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担保达成和解ST冠富股东在上海非法借款五天公布上诉结果因个人资金需要,先锋电子实际控制人史益民拟减持不超过5%控股股东ST冠富占用非经营性资金及违反承诺被深交所公开谴责23亿元非法借贷诉讼后续: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ST冠富承担部分责任!受控股股东债务危机影响,ST冠富陷入诉讼困境ST冠福因赔偿纠纷提起诉讼法拉盛的股东和董事正在减持。股东Cseo减持57,000股绿地香港2019年前四个月合约销售额186.89亿元一波平淡,又一波ST官府官司继续